在东北这片广袤而富饶的土地上,丰收的画卷每年都在金秋时节徐徐展开。为了打通东北粮食从田间到市场的“最后一公里”运输,让丰收之果顺畅走向全国市场,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国铁沈阳局)立足地区实际、主动担当作为,建设了粮食物流铁路专用线,为实现粮食高效流通、加速丰收成果转化、推进国家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建设粮食物流铁路专用线,是国铁沈阳局解决粮食运输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的核心抓手。农产品运输的顺畅与否直接关系到当地农业经济的兴衰。昌图县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,有着“辽北粮仓”的称号,此次铁路专用线的启用,具备年15万吨到发能力,经昌图火车站与沈大铁路紧密相连,构建助农兴农物流网络的关键一环,大幅度减少了农产品短驳环节,有效降低了综合物流成本。这是国铁沈阳局积极响应国家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”、“推进运输结构调整”号召的生动实践,更是解决农产品运输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。
规划粮食物流高效运输方案,是国铁沈阳局打通粮食运输“最后一公里”脉络的关键指引。进入10月北粮南运的高峰期,国铁沈阳局实施运力倾斜,开辟绿色通道。地处京哈铁路干线的吉林扶余营业站表现尤为突出,日均发运粮食50余车,累计运载量达7万余吨。为缓解运粮压力,该站固定运粮专线,安设19条运粮传送带,并根据客户需求,实施优先配空、优先装车,真正实现了“随到随装、随装随运”。沈阳铁路物流中心为提升专用线服务效能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。为农产品量身制定运输方案,推出“定点、定时、定线”班列,实现粮食、经济作物“门到门”运输。在预订车、配车、装卸等环节开辟“绿色通道”,构建了“提前对接、精准规划、全程保障”的服务模式。
整合运输资源、开展多式联运,是国铁沈阳局打通粮食运输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创新之举。国铁沈阳局主动出击,积极整合铁路、公路、海运等多种运输资源,开行长春、白城至大连港、营口港的多式联运班列。通过固定班期、线路和运力,实现了与港口班轮航线的精准对接。10月以来,通过多式联运运输粮食116.4万吨,同比增长56.6%。这种运输方式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,实现无缝衔接,进一步提升物流效率,为粮食运输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径,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。
定制化装载方案,是国铁沈阳局筑牢粮食运输“最后一公里”安全的核心屏障。对于散装粮食,采用敞顶集装箱并运用顶部机械化灌注与苫布密封加固技术,将运输损耗率严格控制在极低水平;对于袋装粮食,实施“货不落地”直装模式,精确规范货袋摆放间距,从装载源头消除运输途中的刮损隐患。从田间装车到铁路货场,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细致考量与严格把控,真正将“颗粒归仓”的理念贯穿于粮食运输的全过程。
国铁沈阳局通过建设专用线、优化服务、开展多式联运以及量身定制装载等一系列有力举措,成功打通了粮食运输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以铁路为纽带,连接起了农田与市场,让丰收的喜悦能够及时转化为实际的效益,为东北粮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,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重要力量。(中国经济网记者 佟明彪)